辽阳汉魏壁画墓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汉魏三国之际,辽阳地区一部非常直观、形象化的历史教科书。壁画墓以其精美的画面,精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历史艺术价值备受世人瞩目。1961年国务院将其与故宫、长城一起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古城辽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壁画墓简介
墓葬既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墓葬形制规模及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不仅直接受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及丧葬习俗的支配和影响,还受到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换言之,墓葬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现实社会的一种缩影或另一种反映形式,可以从中得到大量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一) 形成背景
辽阳汉魏壁画墓群多分布在太子河沿岸的冲积平原上,在辽阳北郊的北园及三道壕等地,形成约八公里的“马蹄形”墓葬分布区域,时代为东汉至魏晋时期。当时正是公孙氏割据辽东,统治东北的鼎盛时期。
汉魏壁画墓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西汉武帝以来,厚葬之风盛行,汉代人信仰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人死是灵魂到了另一个世界。东汉实行“举孝廉”制度,更使“孝悌”成为选拔、任用官吏的主要标准,因此儒家学说,特别是“仁孝”思想为厚葬风俗的出现和盛行也提供了思想和礼制上的依据,建造高坟大冢蔚然成风。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各路诸侯相互争战,辽东地区相对安宁,中原不少名士、名流为避战祸而退居辽东,为辽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和礼仪制度。公孙氏三代四人在辽东地区割据五十余年,政治安定、经济发达,为汉文化礼仪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高坟大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时,专门从事丧葬活动的手工业作坊的出现和绘画技术的成熟,为明器制作和专业匠人绘画提供了条件。另外,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襄平,高官林立,商贾云集,其死后自然葬在襄平近郊,使辽阳汉魏壁画墓群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的出现成为可能。
(二)葬式
汉魏之际的墓葬可分为木椁墓、即“黄肠题凑”砖室墓,石椁墓,贝墓及瓮棺葬等。辽阳汉魏壁画墓均为砖石结构,由南芬页岩支筑而成。平面多呈“亚”字型、“工”字型及“T”字型,面积为10—40平方米不等,一般由墓门、前室、耳室、棺床、回廊及后室组成,墓顶由石柱、横梁、栌斗、垫石等构件支撑。早期墓葬是以长方形的石棺床为中心,流行将尸体放在尸床上的无棺葬,并使用两端翘起的石灰枕。四周有回廊、耳室等的多室墓;晚期,回廊和棺室结合为一体,由夫妻合葬墓演变成家族多人合葬墓。中间棺床为夫妇合葬,有的在后室放置未成年子女的尸骨,前室左右耳室为放置明器的明器台。在墓内石壁上,往往绘有彩色壁画。墓门外侧筑斜坡式土墓道,为送葬尸体所用。埋葬后,在墓顶封土,多呈平顶方锥形大土堆。
(三)随葬品
明器是仿照实物制成的殉葬品,也称冥器、盟器,如房屋、亭阁、瓷俑、器物、动物模型之类。明器只供殉葬,而不能实用。《礼记.檀弓》篇说:“夫明器,鬼器也。”它证明了墓主对墓地的所有权,明确昭示别人不得骚扰、侵犯。古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并向往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以物陪葬的习俗。
在夏商时代的墓穴里就出土了陪葬的人、兽、日用器物及金银玉器。战国至汉代早期,厚葬之风甚盛,许多王公贵族死后往往将大批他们生前所用的奴仆、器物一同下葬。此时所用的明器严格来讲没有专门的特指,一般均是主人生前所用器具的实物。到了汉代后期,厚葬之风渐衰,人们逐渐领悟到“人死如灯灭”,用不上什么实物随葬品。西汉墓多有大批随葬品,到东汉末年,随葬品变为“明器”。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不仅用生时所喜好的物品陪葬,还出现了许多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也就是采用替代品陪葬,如汉墓出土的各种农庄、陶楼、陶院落、陶猪舍、陶狗、陶壶等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透露了当时的建筑形式。
模型明器作为汉代新兴的成套随葬品组合。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而由于大量生产的结果,使得许多不是上层阶级的人也负担得起,所以陶制的陪葬品在汉代相当盛行。它们是汉代人对所期望有的“财富”的展现;而陶农庄、院落配以侍者、乐者、戏者、兵丁等人俑,则是汉人对当时豪强富足者生活的向往。
辽阳汉魏壁画墓中随葬品多为楼、仓、灶、井、鼎、盘等陶质明器,种类丰富,一般成组出现。这些陶制明器的色泽及制作手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一般都放在前后耳室的明器台上。死者身边随葬的器物一般为环首铁刀、铜刀、铁剪刀、骨尺、银顶针、铜手镯、金银指环、玉石珠及铜镜等,“半两”、“五铢”钱也多有出现,有的还出有木胎漆器。
(四)壁画
壁画墓中大型多室墓往往绘有彩色壁画。壁画直接绘于石壁上,内容极为丰富,生活气息浓厚,以写实的手法全面真实地展现了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壁画在墓室中有规律地配置和布局,即有独幅小画,又有联壁大作,联系起来,又是内容相互连接的组画。壁画内容多为饮宴、仓廪、庖厨、楼阁、骑从、车马出行、杂技百戏等。墓门石柱上往往绘有硕大竖耳的门犬;执环首铁刀、或盾牌、或弓箭、或佩剑的门卒;墓柱、墓顶多绘有云气及星云图;墓前室左右耳室的墙壁上,一般绘墓主人夫妇对坐宴饮、观看杂技百戏等画面,也有将此类题材画在后耳室墙壁上的;而前室则绘庭院中接待、会见下属官吏的场面;墓室侧壁往往绘有车马出行;后壁及耳室一般绘家居宴饮及杂技百戏、仓廪、楼阁等画面。反映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即是当时丧葬制度的反映,也是墓主人生活的缩影,包罗万象,可以说是汉魏时期辽阳地区一部生动的民俗风情史。
彩色壁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绘画水平,立意明确,构图适当,造型比较准确,以简约的形式和纯朴的绘画技法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五)国务院1961年3月4日确定我市国家级壁画墓:
1、 棒台子墓:振兴路筑路机械公司院内(原望水台中学)。
2、 小青堆子墓:望水台街上王家村。
3、 北园墓:铁合金厂北园家属宿舍西侧。
4、 三道壕墓(1、2号及令支令墓):铁西街道韩夹河村。
5、 三道壕车骑墓:冶建化工厂内。
6、 东台子墓:望水台街望水台村。
7、 南台子墓:市热电厂内。